选择付款方式是消费者的法定权利
7月13日,央行发布公告整治拒收现金行为,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谐发展。以后,消费者如发现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行为,可投诉、举报给相关部门。
支付工具和方式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更多的选择,本意是让支付更便捷、更安全。可是发展到今天,在支付手段空前多样的情况下,却屡屡出现“神仙打架”的情况。各种支付渠道为了攻城略地,抢夺客户,除了一次次发起补贴大战“利诱”消费者外,还剑走偏锋,不择手段拉拢线上线下商户甚至地方政府,搞“捆绑作业”和市场垄断,开启“排他性”经营模式,在各个商户间人为制造“支付壁垒”。
随着各种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和渠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和快速发展,为了争夺市场与客户,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和生命力所在,只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在优胜劣汰中大浪淘沙,使优质商户脱颖而出,从而有利于行业发展进步和创新力的迸发。企业商户之间的竞争也常常惠及消费者,为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它们不得不以更大的优惠和更优的服务来取悦消费者。所以很多时候,普通消费者对于商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只需乐见其成就好。
不过,这一切的利好都应建立在良性、正当、有序的市场竞争之上。可是近一阶段的“支付大战”,却逐渐偏离了这一轨道,除了拼优惠、比体验、看服务,它们之间各种上不得台面的“暗战”也开始激烈起来。从拒收现金到指定唯一非现金支付方式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各大支付巨头都想变“同台竞技”为“独家包场”,从收银台就将竞争对手直接“拍死”。
这样一来,消费者感受到的不是“支付革命”带来的种种方便与实惠,而是新的不便和问题。过去出门都要带个钱包,现在倒好,不光钱包要带,手机也得随手拿,还要时刻保持有电和在线。不仅如此,手机里还要装上一大堆支付APP,以备不时之需。因为你不知道下一个商家收不收现金或是支持哪种支付方式。于是常常看到消费者在付款时,按照商家的要求手忙脚乱地切换支付方式,如果是不会用手机支付的老人或是忘带手机,那就更尴尬了,于是乎就连结账排队也比过去更慢了……
应当看到,拒收现金、支付限制不但影响了消费者的支付体验,侵害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而且违反市场规则,涉嫌不正当竞争,同时也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这是明显的“误入歧途”,必须立即予以纠偏。
此次央行出手整治拒收现金行为,维护多元化支付和谐发展的支付格局,可谓利市利民、正当其时。当然,这种整治绝不是一种倒退,不是要打击非现金支付,只挺现金支付。因为央行公告明确指出,“在接受现金支付的前提下,鼓励采用安全合法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可见央行要维护的其实是百花齐放的支付市场格局。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关注并加大对排他性支付限制的治理力度,充分保障消费者的支付选择权,营造良性支付竞争环境,促进支付产业更好发展。
□徐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