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产周一谈 | 戏说专利:我们需要改变的,其实是规则

2016-08-29 14:44:38
知产力(微信ID:zhichanli)知产力是一家致力于“为创新聚合知识产权解决方案”的原创型新媒体平台。关
知产力(微信ID:zhichanli)

知产力是一家致力于“为创新聚合知识产权解决方案”的原创型新媒体平台。关注科技领域创新及相关知识产权问题,请订阅本微信公众号(zhichanli)、官方微博:知产力,亦可登录www.zhichanli.com查阅更多精彩内容。

79562411083.jpg

作 者 | 晏晓庆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

 

(本文系知产力获得授权的稿件,转载须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并在显要位置注明文章来源。)

Czvmf1mAIdTX3DW3Xk6wbfdiaqTkvtZicZ5YmWmtRePNDRPhyu8dbV13vtSHC8KQWDxzqLf02spbrJYBysh6CPfw.gifCzvmf1mAIdTX3DW3Xk6wbfdiaqTkvtZicZeP7lvQjicXABPJ39mOlNYMgbOmSndDRnnB9ibERM5Ir1ibpX1HP4BNBTg.gif

编者按:今天,知产力推出新栏目“知产周一谈”,旨在给各位看官提供一个思想阵地。在这里,你可以就知产话题吐槽、神侃,也可以进行时评传播正能量,活泼抑或严肃都欢迎,知产力会尊重每一位作者的声音,用心推送你的文章。同时,小编要特别感谢集佳长沙的晏晓庆——既是北大的才女也是一位美女,既是律师也是专利代理人,既文艺范十足又不乏对行业的精准洞悉。正是她的投稿,让小编一直想做的内容在今天成为现实,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作者加入到“知产周一谈”。


洋货大都乘船来到中国。凡从陆路过来的外国货,好像不属于“洋”玩意儿的范畴,这便是中国字的妙处。

 

更书面的叫法称舶来品,透着一股嫌憎的味道,不似老百姓对“洋气”的啧啧羡慕。

 

我很小的时候,家里买了全村第一套沙发,让我骄傲了很长一段时间。长大了才知道,沙发是音译词,一个典型的舶来品。上学的时候,老师说名字里带了“洋”、“番”、“西”的都是舶来品,比如洋葱、番茄、西瓜呀……,也即是说,我家常年种植的辣椒、大蒜、茄子、黄瓜、花生、棉花——几乎全部的农作物,就连土的掉渣的土豆和地瓜——原来都是“辣块妈妈”的洋玩意儿。这让我一个大山里的孩子简直情何以堪。

 

而一部近现代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舶来史,与土豆地瓜的长期自然生根融合不同的是,我们对有些舶来品的接受,多少带着点强弱易势的焦虑和不情不愿的压抑。我们面对近现代的舶来科技、文化与制度,就像移植的器官一样,仍在反复的磨合纠结之中。这一种现象,正是所有从事着中国科技建设、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建设者们必须客观正视而无法绕开的,那就是,和土豆一样,它们原来也大都是“辣块妈妈”的洋玩意儿。

 

我从事专利工作近十年,常常以中国专利事业的启蒙者和拓荒者一员而自居。面对企业、老板、发明人,讲的最多的就是,专利是什么,有何价值?讲创新成果保护,讲规划专利布局,讲形成市场垄断,原来是言必称国外,如今国内高科技企业渐起,开始言必称华为,却很少深究,整个专利制度的搭建,其游戏规则的内核,一开始是为谁而服务的?在思科起诉华为之前,在走出国门去占领欧美市场之前,没有专利布局的华为不是一样在国内甚至亚非拉发展的风生水起?我们现有的跨国企业专利布局,是否仅为走出国门,是否仅为迎合国际游戏规则的需要,中小型企业是否仅为政策性补助而投身专利,难道这就是中国专利事业前进的方向?

 

思维的惯性有时就成为一种惰性,甚至变种为新的愚昧。

 

我们的惯性就是,百年以来,规则的制定由别人把持,我们要做的,就是仰视规则,吃透规则,而不是改变规则。在一起案件中,我碰到过一个北大的师姐,一个所谓大牌的知识产权律师,她怀着无比自豪的语气,鼓吹着当今世界主流的法治意识和知识产权规则,分享她代理一家美国公司向一家中国公司侵权索赔数十亿的成功案例,发表着她对中国企业不遵纪守法的山寨恶习的“怒其不争”……

 

我聆听着她的高谈阔论,却深深的为其愚昧无知而感到悲哀。中国企业凭什么要为高昂的正版软件买单,她们老老实实遵守西方知识产权制度的代价又是一种怎样的不可承受之重?中国的专利事业到底是为了让民族企业干掉外国企业,还是为了让别人干掉——就像中国舶来的土豆是为了养活中国人还是为了饿死中国人?我觉得,这才是中国专利人该日日夜夜思考的问题。

 

我们都曾经迷茫和绝望。可是,那样的日子眼见要一去不复返了。

 

那一年,我十岁。《新闻联播》里说,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一百倍,美国的军舰还在南海穿梭无忌,尽管我们仍乐观的以为,中国的经济总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总能超过美国,但其实并没那么确信。现在,我的女儿还只有七岁半,她跟我说,中国很好,她不想到美国去读书。

 

那一年,中国的第一部《专利法》才八岁,美国的专利数量对我们来说还像光年一样遥远。十八年后,中国的专利申报量首次超过美国。这一年中国申报了52万5412项专利申请,美国紧随其后,为50万3582项。当然,很多在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来自一些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其目的是保护自己产品在中国的专利权。但即使不计算国际机构的专利申请,中国人当年申报的专利也高达11万2347项,高于美国的10万8626项。

 

比起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诸如家电、手机、飞机、高铁,我们中国专利人接触的更加广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异军突起,与之而来的是一波接一波的震撼来袭。正如全世界最具大国视野的中国网民所言:突然觉得我们中国真心不容易,国力要和美国比,福利要和北欧比,机械要和德国日本比,华为中兴要和苹果三星比,联想要和IBM比,长城奇瑞要和通用丰田比,龙芯要和intel比,c919要和波音空客比…… 一个国家的制造业VS整个世界高端……

 

这种戏谑的口吻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全方位崛起的趋势,这其中当然而尤其包括科技创新能力的崛起,也预示着,与此息息相关的专利产业会是多么的欣欣向荣。而我想,作为一名从事专利事业的中国人,仅仅感到“饭碗不错”和“与有荣焉”却是远远不够的。曾几何时,我们对技术保护欲言又止,对专利事业举棋不定,而今,何妨迈步从头越。

 

总有一天,外国人要对着满世界流行的中国专利规则和专利产品骂一声:原来这都是“辣块妈妈”的中国“洋货”!而在这个充满戏剧化的反转中,技术创新企业同中国专利人难道可以懵懵懂懂跑个龙套,甚至隔岸观火做个观众吗?


73258141069.jpg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