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乡村振兴的“推进器”

2022-01-21 16:40:00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绿色标准体系,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深化乡村产业转型,离不开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作者 | 周澎  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

编辑 | 布鲁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十三五”时期,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必然乘势而上。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绿色标准体系,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深化乡村产业转型,离不开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2021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下称《意见》)重点从推动品牌打造,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方面做出部署,明确知识产权助推乡村振兴的着力点。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下称《纲要》),指出推进地理标志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纲要》与《意见》相辅相成,以知识产权制度保证乡村振兴推进道路的畅通稳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01

知识产权助推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

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有利于乡村振兴打造以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融合和繁荣发展。

第一,打造以版权为支撑的文化产业。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的根基,是国家振兴的精神力量。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根基。离开文化振兴的乡村振兴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版权制度的政策导向下,有关乡村文化的作品不断产出并广泛传播。这些作品不仅包括以《在希望的田野上》《花开山乡》为代表的影视作品,还包括以“林檎节书画展”为代表的的美术作品等。版权制度对作者权利的保护,有助于提升作者创作积极性,刺激乡村振兴作品产出,并吸引创作者进行实地考察、采风等,最终拉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兴起与繁荣。

第二,打造以专利为支撑的技术产业。专利制度保护的客体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以专利支撑的技术产业,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引领的发明专利。乡村振兴需要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基础。科学技术能帮助乡村改善乡村生活条件,提高乡村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不仅可以代替人畜劳动力,大幅度提升农耕效率,还可为乡村陆运、水运和空运的交通运输枢纽,无菌存储和保鲜的产品加工,售卖渠道的产品输出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乡村产业依托物联网和智联网实现农产品“一站式”生产、加工和销售。例如,“袁家村”优质农产品的售卖渠道包括城市店,未来社区店和线上商城,打通了全国产品供应链。除发明专利外,乡村可依托实用新型开发适合乡村本土化的实用性专利,设计具有乡村特色的外观设计专利。

第三,打造以商标为支撑的品牌产业。商标形成的基础性阶段,实现商品或服务与标识关联的初级目标。商标发展的高层次阶段,商标就是商品或服务的口碑和名誉,是一种超脱于营销而实现品牌文化的结果。我国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们对食品的健康更加关注,绿色健康的农林牧副渔等乡村特有的产品愈发受欢迎。乡村蕴藏者得天独厚的地质,清冽甘甜的水质,郁郁葱葱的森林“氧吧”,偶尔可见的珍稀物种,是打造乡村农产品和“农家乐”品牌所拥有的独特且巨大的潜质。商标制度具备挖掘乡村品牌产业,优化乡村商标运营,带动产业造福农民的优势。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品牌打造,商标所有权人会重视与商标相联系的农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化构建,品牌的规范化管理。以农产品或服务品质的保障,品牌口碑的提升实现乡村特色的“走出去”,乡村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四,打造以地理标志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地理标志是国际公约确立的重要知识产权类型,更是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重要客体。赋予地理标志的产品蕴含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积淀的重要传播载体。目前中国多省市产品均已获得地理标志权,例如声名远扬涪陵榨菜、岷县当归和瓜州蜜瓜等。据统计,截止2021年8月,中国已批准地理标志6381件,其中山东省844件,重庆市283件,内蒙古177件。2021年3月《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下称《协定》)的生效,并公示了首批获得该协定保护的吐鲁番葡萄、绍兴黄酒和普洱茶等,拓宽了中国传统特色产品的国际贸易渠道。此外,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地理标志示范区的构建,增加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价值。实际上,地理标志已成为维持和发展乡村经济活动的重要渠道之一。以广西省为例,该省地理标志的产业产值在2021年已高达1307.9亿元,其中“百色芒果”的种植帮助约25万人口脱离贫困。随着“百色芒果”“六堡茶”等12个地理标志纳入《协定》互认保护产品的名单,将有助于打通广西省地理标志产品的欧盟贸易渠道,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将地理标志作为乡村特色经济的依托,是在走一条有机融合的产业化、现代化和现代化道路。

第五,打造以植物新品种为支撑的种植产业。植物新品种是现代科技作用于原始农业产品的产物,是人类创新性活动的成果。现代生物技术通过对植物品种的选育、生产和繁殖,创造和丰富了种质资源。以山东航天大豆的种植为例,依托航天技术育种的大豆春播产量高达370公斤,比普通大豆高42.3个百分点,且每亩相较普通大豆增收852元,经济效益增加一倍以上。高质量的植物新品种,对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全世界生态改善和经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植物新品种的创新培育彰显“绿色革命之力”。植物新品种的培育需要大量智力、时间和资金的注入,若新培育的品种无法填补育种人的成本,将不利于这种创新成果的良性循环,于是植物新品种权制度应运而生。植物新品种权的制度保护,激励一大批高产且环境友好的农产品研发。以苹果种植为例,苹果产业高干栽培模式的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连作障碍瓶颈的攻克均为苹果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乡村种植产业,有助于种质资源在创新、保护和利用层面加快农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创收,实现乡村振兴。

第六,打造以非物质遗产为支持的民俗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珍贵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保留在相对封闭且落后的乡村,成为乡村的珍贵宝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保护,是对中华民族根脉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特色小吃、民间文艺、民居建筑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打造深耕乡村的民俗产业,开发民俗体验活动,如西北地区农耕文化、建筑文化的展示和体验等。

02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已走过40余年,《纲要》也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提出新要求。《纲要》出台不仅是内生力量的需求,更是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蓝图。《纲要》的宏图与乡村振兴的实现可谓一脉相承。

国内层面,立足知识产权立法体系的完善。《纲要》提出构建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外协调的法律体系,并将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与遗传资源和文化遗产相关的客体作为法律完善的重点。《纲要》的完善建议,有助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发挥制度创新的基本保障,推动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国际层面,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合作与交流。以植物新品种的培育为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的两个极端。发展中国家拥有全球80%的生物资源,但发达国家控制95%的生物技术。在“两极”之下,国际植物新品种制度的合作,才是对植物新品种发展的有益矫正。同样,知识产权的国际侵权行为,不利于国际贸易市场的稳定,还将阻碍乡村振兴的发展。唯有强化国际全链条保护,构建国际协同保护格局,推动国际规则体系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下对乡村振兴大展拳脚。

本文系国家社会基金(项目编号:20BFX145)资助。

(图片来源 | 网络)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评论区

    下一篇

    ——从央视国际公司诉暴风公司体育赛事直播案再审判决说起

    2022-01-20 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