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论坛归来记
知产力(微信ID:zhichanli)
知产力是一家致力于“为创新聚合知识产权解决方案”的原创型新媒体平台。关注科技领域创新及相关知识产权问题,请订阅本微信公众号(zhichanli)、官方微博:知产力,亦可登录www.zhichanli.com查阅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版权为知产力所有,转载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
周日的会议结束后,下午赶到机场,本来晴朗的天气突然电闪雷鸣,转而瓢泼大雨。相较已然入秋的北京,我心想,这样的天气只会出现在依然是盛夏的南方了吧。在等候的时间里,朋友圈里陆续传来小伙伴们纷纷被阻却在机场的信息,于是大家就在相互调侃中度过漫长的航班延误时间。虽是调侃,却可以看出来,各位都好忙碌呀,短暂相聚之后,又要赶赴各地,开始新的工作日程……而这是否正是时下知产人这个群体的众生相呢?
我深以为,这种忙碌正是源于当今的“知识产权”真的不再只是一个阳春白雪的高大上概念了,一如昨日结束的这届论坛,接地气,也契合时气,便让它颇值回味。
会场凶猛
在这次论坛的开幕式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的致辞高屋建瓴,同时也包含着很多信息量:包括近年来一直被大家所热议的推动建立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审判三合一改革工作;研究和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知识产权高级法院,作为技术类案件的上诉管辖法院;探索知识产权案件的专门化审理程序和审理规则等等。这些一直被坊间所积极探讨的话题,这次在陶凯元副院长的致辞中似乎可以寻找到一些答案。
而9月19日下午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分论坛也是被大家抢占座位最为凶猛的一个会场,更有很多与会者不惜站着旁听几个小时。原因也可想而知,在这个分论坛里,包括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州等各地法院的法官们都很难得的“到齐了”,作为站在司法审判领域最前沿的他们,即使是只言片语的一些发言,也足以让大家觉得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积极的信号。何况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些颇为“敏感”的命题,例如法官员额制、技术调查官定位、证据规则、商标法不良影响条款、知识产权刑事犯罪门槛等等。
针对时下热议话题的探讨让司法者的发言有了更多“接地气”的感觉。当司法公开真的不再是一句口号,当越来越多的案件判决进入公众视野,甚至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法官们可能会更“忙”了,因为真的不再只是不闻窗外事的定纷止争了,“猜想”或者“探讨”或许也需要一些来自“官方”的回应。
脚踏实地
印象中理论总是被束之高阁,高高在上的,论坛总是坐而论道。可这次,几个分论坛都将学术落脚在了实践的大地上。
知识产权运营被作为独立的分论坛主题提出来,知识产权壁垒中的创新难题,我国科研机构和院校创新成果的转化率问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法律风险,以及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遭遇的知识产权挑战和应对问题——这些议题无一不针对时下知识产权运营中遭遇的现实难题,而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的价值属性也以更加被正视的状态回归学术研讨。
专利法修改、著作权法修改,新商标法的实施,三大法的修改和施行这次将更多倾听来自执行层面的声音和反馈,之于其中的困境和矛盾,大家也不再讳莫如深,毕竟立法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执行和实现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体育赛事分会场的设立。体育制度的改革、体育市场红利的亟待爆发,让此前一直被大家所忽略的体育赛事节目著作权保护问题一时间热络起来。而在这个分论坛的会场,不只有法官、学者,来自乐视、腾讯、新浪这些体育赛事节目的真正版权购买者和运营者们,来自中央电视台的体育赛事节目的真正制作者都参与了这场讨论,让这场讨论有了更多回归市场的价值。
另外,大象也在并不算密集的议题中找到了这些亮点:3D打印专利侵权判定中避风港规则的移植,传统医药保护的开源模式建立,浏览器过滤广告行为的定性,网络游戏的可版权化,移动互联网APP标识的商标侵权,手机视频聚合平台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如果从这些亮点中你认为知识产权真的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深深的融入了这个时代的科技基因,我只能说:是的,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