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佳李永波 :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总有人在追赶 | 大象会客
知产力(微信ID:zhichanli)
知产力是一家致力于“为创新聚合知识产权解决方案”的原创型新媒体平台。关注科技领域创新及相关知识产权问题,请订阅本微信公众号(zhichanli)、官方微博:知产力,亦可登录www.zhichanli.com查阅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版权为知产力所有,转载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
大象手记
走进集佳的办公地点,这家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充满着创新的时尚气息。李永波先生告诉我们,办公室是新装修的,装修风格更偏重于现代化,还增加了一排单独的半开放式小隔间,让客户在洽谈商务时也能品尝香醇的咖啡,犹如置身静怡的咖啡厅一般。
除了充满新意的商务办公环境,集佳自主研发的档案管理和实务处理软件系统,无不展示着“老”集佳人在新时空背景下的思考与探索。对于“互联网+”的到来,集佳表现出的更多是拥抱和共赢的心态,正如李永波先生所说,技术的进步促使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必须提供更好的专业和服务,这个行业总是会有人在追赶。
今天就让我们和李永波先生一起,看看在这个追赶的行业和年代,集佳是如何认知“互联网+”的。
对话实录
知产力:当前,伴随着一些新兴服务机构的实践,并尝试获得资本关注后,已有观点认为,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正在“互联网+”的技术及概念促动下被重新解构。对此,您是否认同,并有怎样的理解?
李永波:很多人将法律服务和医生的服务来做对比,确实法律服务与医生服务差不多,在法律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普通的,或者说一些常规性的服务,是可以以计算机程序化来代替的。如果一些医疗的服务可以远程来诊疗或在线提供服务,如现在的春雨医生。但是,即使机器可以达到很高水平,也可以达到很高的要求,但是在特定的情形下,计算机程序或机械化是永远达不到的,这就需要人的经验,和人的判断来进行操作。例如,我们在为一些德国客户提供服务时,发现他们到现在为止,很多东西还是没办法用程序化或机械化来代替,依然还是要用人工、手工来进行,也就是说“互联网+”技术可以解决常规性的问题,但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我觉得目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您的问题中提到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正在“互联网+”的技术及概念促动下被重新解构,对于整个知识产权服务行业肯定是会有影响的,特别是对一些新成立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他们肯定会有很大的冲击;但是,其实这也是促进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动力。因为互联网技术可以替代一些常规性的服务,如果服务机构不能提供较高的服务质量,那么互联网技术对于他们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你如果是没有新的,或者是高质量的服务,就会被程序性的互联网服务所替代。
但是对于互联网的介入,我觉得倒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种冲击性的洗牌在一种新技术出现、介入时都会产生。当另一种新技术或方式出现时,首先出现的冲击就是最基本的服务会消失了,如网上免费检索出先后,一些原来提供检索服务的项目就基本会消失。技术的进步促使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必须提供更好的专业和服务,因为总有人在追赶,即使是做常规化的服务,依然也会有人追赶,其实这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一件好事。
知产力:当前,“商标免费注册”俨然成为了新生创业者切入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葵花宝典”。其中,不乏受到业外资本认同的案例。对于这一现象,您有怎样的看法;同时,免费模式是否一度或正在令您感到焦虑,它是否已对或有否可能对贵司的业务产生冲击?
李永波:在互联网+提供的某些标准化服务可以替代某些人工服务的情况下,如果有免费的服务,企业当然更倾向于选择免费的服务。但是,免费这件事情是你提供的服务免费了,并不是说为之提供服务的人就免费了,提供服务的这些人,他们依然需要有收入,提供免费服务的机构依然需要运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是需要有资金注入的,是需要有投资者入场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及更多了解知识产权的资本进入这个行业,免费的模式是可能存在的,但这种免费的服务最终落脚点是需要考虑建立一个很好的服务平台,然后对于前期提供免费服务的这些客户,后期能够为他们提供增值服务,从而能够将增值服务的收入,对免费服务进行资金的替补,或者补充前期的一些投入,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良性循环,免费模式就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因此,就目前提供免费模式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而言,他们能不能建立一套比较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及质量监控体系,是真正决定这些服务生存的关键。因为在早期的几年可以以免费来吸引客户,但如果后期的服务跟不上,对客户来讲,他们本身是会有自己的一个判断,如果服务机构不能够在后期提供很好的增值服务,那么客户最终也不会仅仅因为代理费的免除,而被持续的捆绑在这些服务机构上。客户依然会转向其他的一些能够提供好的后续服务的一些代理机构,来获取优质的服务。提供前期免费服务的机构并不会提供永远的免费,肯定是需要以其他的方式例如增值服务来获得价值补偿的。在这个过程中,客户是有判断力的。
知产力:同时,就知产力的观察,截至目前,中国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认知与应用整体而言也着实并不活跃。就您而言,是否认同我们的这种观点,或者对这一问题您有着怎样的观察?就贵司而言,是否对此已有或将有所应对与尝试?
李永波:我觉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推广,首先是给法律服务界提供了更多的业务资源,或者是也带来了很多的、新的一些问题,这一点对于集佳而言还是比较受益的,我们也做了大量的涉及互联网络领域的一些案件,我认为,新的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介入,对法律服务行业来讲,肯定是有影响的,而且是能够带来促进行业发展的,可以使得传统的法律服务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或者开辟新的服务领域,在这方面互联网技术肯定会对这个行业产生影响,但我认为,这种影响大多数还是积极的。
另外,集佳在对互联网技术的尝试和探索方面一直是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例如我们建立自己内部的一些计算机系统。我们之前也有购买过一些计算机服务软件,能够做一些基本的查询或者申请工作,但如果要结合更高的要求和个性化服务,这些软件就不能满足了。我们还花了两年时间自己研发了档案管理系统,用于我们客户和我们服务人员的对接。
知产力:此外,我们注意到,在免费模式效应作用下,行业内此前推崇的“专业性”门槛大有降低之势,取而代之的则是对于资本的狂热,甚至谈及知识产权创业的目标往往落脚于“上市”“敲钟”。我们的困惑在于,知识产权服务的专业性问题原本就是被夸大了或者还是已经过时了?对此,您有怎样的见解;此外,对于资本之于这一行业的意义,您有怎样的思考,它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颠覆效应吗?
李永波:在海外、欧美那些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发达的国家,他们发展了这么多年并没有发现哪家大的律师事务所上市。当然,律师事务所跟代理公司还是有所不同的,中国的律师事务所也是不能上市的,除非进行改变合伙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对于代理公司来说,在法律性质上是可以上市的,但是我觉得,目前大家只是把上市作为一个方向,或者很多公司认为,上市以后可能能带来一些变化,但上市之后究竟能起到怎样的效果,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我觉得在目前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下,大家看到资本市场的火热,然后表现得很活跃,纷纷想去尝试一把,但我觉得资本对于知识产权服务这个行业的尝试跟其他行业的还不太一样。因为资本市场看到的不仅仅是你目前的盈利和现金流问题,资本看到的其实是被投资对象以后的市场回报率到底有多高。而对于目前的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来讲,后期的市场回报率预测还比较困难,资本货币希望的前景是十几倍、几十倍增长性的可能,但我觉得这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知识产权服务不是一种完全可以复制的产品,或服务,其实它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这种服务的结果也是相对化的,并不是绝对的。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公司的上市行为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我觉得,这种上市很难真正带来大量资金的进入,然后用进入的资金来颠覆,或者彻底改变整个知识产权服务行业。
目前进入这个行业的资金,先要厘清这些资金是想干什么?如果是想提升从事专业服务人员的待遇,以此吸引更好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或者是更好的人,去做知识产权服务这件事情,我觉得这是好的,然后可以促进这个行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如果资金的涌入,是去购买其他的事务所,仅仅是为了扩张,将规模做大,我不确定,这种扩张的模式一定会带来盈利的扩大。
目前,集佳应该还没有上市的打算吧。
知产力:之于未来,“免费的知识产权服务”也许只是一时云烟。但对于行业未来的创新式发展,行业同仁都有所期待。就您而言,您认为“互联网+”时空背景下的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将到哪个方向去,对于行业服务模式升级您又有怎样的思考?
李永波:正如我上述所言,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免费的服务也是可能存在的,但是,这种免费我觉得只是前期的免费,关键是后期能不能持续的带来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从而带来收入,因为任何一个企业,或者是服务机构,没有收入,是没有办法生存的。
我所说的高附加值的服务例如一些更深层次的预警或者是一些数据分析,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在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中会有的,而且以前有的企业也曾尝试过。针对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新的一些产品,或者说更新的一些权属有可能就会出现,例如我本人此前就接触过一家专门从事“数据资产确认”的公司,他们将数据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去运营,那么这些数据,是否会涉及知识产权里的商业秘密、专利或者版权呢?对于这些数据的价值,怎么来为其定性呢?这都是可以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和契机。
另一方面,现在的一些科技创新产品或者是一些创新企业他们的创新想法,契合市场需求,很受市场欢迎,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一些知识产权的问题,例如商业秘密的保护,专利、版权、商标的保护等等,作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解决方案。比如说,这些产品或者创意遇到一些他人的抄袭,虽然这些产品是有技术门槛的,但是初创产品的门槛毕竟没那么高,大量的资金流一旦进入,就可能会把它冲垮,所以,我们可以在已开始就为他们做一整套的知识产权方案,提供良好的保护。
对于初创型的企业,其实有时候是会有一些瓶颈的,特别是在法律方面,他们所缺的,正是我们所擅长的。因此知识产权服务对初创型企业的介入,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个方向可能也是这个行业可以找到的一个很好的、新的发展趋势。
知产力:最后一组问题,对于当前行业内涌动的创业思潮,您及贵司作为过来人有怎样的观察与建议?您及贵司是否有意愿对执着于知识产权服务产品创新的人群提供支持?如果可能,您更愿意与哪些产品方向上的或者哪种类型的创业者坐下来聊聊?
李永波:我刚才也提到,对于创新企业的发展我们是很希望能提供优良的知识产权服务的支持和帮助的。我们希望可以对于一些契合时代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专利,来进行孵化或者是进行推广、许可,这种做法在国外其实是进行得很早的,而且也有很多的公司做的很好。
目前美国比较关注这一方面,国内市场现在也有一些基金已经在尝试,还有其他的一些融入的资本,针对各个高校里一些好的技术进行孵化和推广。但是存在一些制度上的问题,也有一些专业上的问题,目前这样的孵化或者推广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对于一些初创型的小公司来说,我们作为服务机构是可以形成一个专业的服务包,然后提供服务支持,给初创型企业提供一些帮助,这是可行的,因为这种服务有些形式是比较简单的,它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人力去做,但是对于比较专业性的技术转化,我觉得还是由专业性的公司来做,会更好一些。
作为集佳而言,我们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所有这方面的工作,不应该成为目前律师事务所的一个主流,因为我们不是一个投体公司,而是一个靠智力去提供服务。所以最好是资本结合着专业的服务去实现这种支持。
关于集佳
集佳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98年,总部设于北京,在全国主要商业城市及一些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集佳现有员工 600 余人,能熟练使用英、日、法、德、粤等多种工作语言,其中专利代理人 183 人,专利工程师 200 余名,商标代理人 66 人,律师 61 人。截止目前集佳律师事务所每年代理专利、技术秘密及其他知识产权诉讼案件逾200件,已出版相关著作9部,同时每年在各类期刊、报纸、学报以中文、英文、日文发表学术论文150篇。
李永波先生为集佳高级合伙人、资深律师。专注于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问题,谙熟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熟悉中美知识产权审判机制,了解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曾代理过涉及跨国公司的专利、商标、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计算机域名、信息网络传播、技术合同谈判等案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李永波律师特别关注涉及跨国公司有关数据通信、互联网技术、生物医药专利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案件及反垄断领域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的研究。
关于“大象会客”
“大象会客”作为知产力新晋推出的一个栏目,致力于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领军人物、意见领袖进行深度对话,并将他们对于知识产权特定命题的思考置入于特定实践情景,以为洞悉、解决“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这一宏大命题之下的具体节点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互联网+’时空下知识产权服务创新”作为“大象会客”栏目的首个系列专题,将通过对国内多家大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领军人物的专访,深度还原他们对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创新式发展所秉持的思考与观点,并从中寻找整个知识产权服务产业的下一个“升级版本”。
此后,知产力“大象会客”栏目还将就知识产权行业及市场创新主体们所关心的相应话题、问题、命题以多种表达形式予以关注及至求解。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主题栏目的不断迭代,触发更多关乎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使包括知识产权服务在内的更多创新活动与人群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