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速评 | 国内芯片领域商业秘密案最重判决生效:芯片技术商业秘密保护的里程碑
作者 | 布鲁斯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因14名被告人10日内未上诉,2025年7月28日作出的一审判决正式生效,涉案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
据报道,华为全资子公司海思于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投入大量资源并采取保密措施。被告人张某原系海思射频芯片部门负责人,离职后创立尊湃,拉拢周某甲等4人任高管,商议研发同类芯片。为缩短周期、加速融资,张某指示周某甲等人以优厚条件招募7名海思员工,还勾结2名海思在职员工,通过截屏、抄录等手段获取技术信息用于尊湃研发。
2024年4月10日,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公诉14人。办案中,检察机关应对40余项尖端技术、14名被告人的难点,聘通讯专家解读技术,精准区分各被告人作用,还向海思制发检察建议,被告人最终均认罪。
法院采纳检方意见,判处张某有期徒刑6年、罚金300万元;周某甲等4人获3至5年有期徒刑、120至150万元罚金;其余9人缓刑,罚金20至100万元。
最高检指出,此案彰显检察机关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力度,该权利关乎企业核心技术安全与国家高质量发展,以法治护航创新。
尊湃公司侵犯华为海思Wi-Fi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的审结,标志着我国在芯片领域商业秘密司法保护的一次重大突破。此案涉案人员众多(14名离职技术人员)、技术价值巨大(估值超3亿元)、刑责严厉(主犯获刑六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芯片核心技术保护的坚定决心,也展现了司法机关处理复杂技术类商业秘密案件的专业能力提升。
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件的特殊性与司法应对
芯片行业作为典型的技术与资本双密集产业,其商业秘密保护面临诸多独特挑战。
首先,芯片技术具有模块化研发特征,上海浦东法院审理的郭某侵犯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秘密案所示,芯片通常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不同模块可能涉及不同技术秘密和权属状态。本案中华为海思的Wi-Fi芯片技术包含40余项独立技术信息,正反映了这一特点。
其次,芯片研发投入巨大但易被复制,如上述郭某案中郭某仅通过数据拷贝就能窃取价值231万元的技术秘密,而本案技术估值高达3.17亿元,凸显芯片技术一旦泄露将造成巨额损失。
第三,技术事实查明难度高,本案检察机关聘请通讯行业资深专家破解专业壁垒,体现了技术类案件审理的专业化趋势。
本案的典型意义与创新做法
尊湃案作为一起典型的“内鬼侵权”案件,其侦办和审理过程展现了我国商业秘密司法保护的最新趋势。从犯罪模式看,此案呈现“创始人主导+分层招募”的体系化侵权特征——张某作为海思前高管创立尊湃后,系统性拉拢原同事组建技术团队,形成“决策层(张某等5人)-执行层(高某等7人)-协助层(在职员工赵某等)”的侵权链条。
本案在司法实践中有三项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技术事实查明机制的完善。检察机关通过“专家外脑”对40余项技术进行交叉论证,延续了北京检察机关在安检设备商业秘密案中“技术调查官+远程勘验”的辅助办案机制。
二是差异化刑事责任认定。法院根据各被告人在侵权链条中的角色、涉密技术价值和主观恶性,做出从六年实刑到缓刑的阶梯式判决,这与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在陆某甲、陆某乙侵犯游戏代码案中“依照该案的商业经营模式与获益模式,以被告人实际获得的分成计算违法所得”的思路一脉相承,体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
三是企业合规引导功能。检察机关不仅追究刑责,还通过检察建议帮助华为海思完善管理制度,这种“打击+预防”的双重功能契合最高检提出的“既依法打击犯罪又保护无辜”的履职理念。
值得注意的还有本案刑民衔接的处理方式。虽然目前生效的是刑事判决,但参照上海堃某智能设备有限公司侵犯商业秘密系列案等案件的经验,华为海思后续很可能提起民事索赔。在堃某案中,上海形成了“行政处罚(罚款150万)-刑事追责(主犯获刑一年八个月+罚金50万)-民事赔偿(判赔200万)”的全链条保护模式,这种“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有望在尊湃案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对国家芯片战略的司法支撑
尊湃案的判决生动诠释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国家芯片产业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当前国际芯片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加速推进芯片自主可控战略,而商业秘密保护是维护芯片产业创新生态的关键环节。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厅负责人的表态表明,此案的办理体现了“法治之力服务创新发展”的理念,与最高检《关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加大民营中小微企业原始创新保护力度”的要求高度契合。
从政策导向看,本案的严厉惩处传递了两个明确信号:一方面,对芯片核心技术实施强保护。如同兆某侵犯非晶带材技术秘密案中检察机关历时五年深挖彻查,本案对14人的全面追责显示了司法机关对芯片领域侵权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另一方面,注重保护创新生态。本案判决不仅惩治侵权者,更通过检察建议帮助企业完善内控,呼应了最高检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高效耦合”的政策导向,有助于形成“保护-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本案为芯片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技术管理上,需对模块化研发过程进行痕迹管理,如同郭某案中法院仅认可“能提供规范完整记账凭证”的研发成本;二是人员管理上,应加强离职涉密人员监控,防范“组团式”技术泄露;三是维权策略上,可综合运用刑事报案、行政投诉和民事诉讼,形成保护合力。检察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展现的专业能力提升(如技术事实查明、损失精确计算等),也为企业维权提供了更有力的司法保障。
结 语
尊湃侵犯华为海思商业秘密案的审结,是我国芯片技术司法保护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该案不仅严惩了侵权行为,更通过专业化审理和创新性举措,为复杂技术类商业秘密案件的处理提供了范本。随着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厅的挂牌成立和知识产权检察专业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在芯片等关键领域的商业秘密保护能力将持续提升,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未来,随着芯片技术竞争加剧,企业需构建更完善的技术秘密管理体系:一是建立模块化保密机制,对Wi-Fi射频等核心模块实施分级保护;二是完善离职人员监控,防范“技术团队整体迁移”风险;三是探索区块链存证等新技术手段固定研发痕迹。司法机关则可借鉴本案中“专家外脑+差异化追责”的经验,在更多高技术案件中实现精准裁判。国家层面应进一步推进《商业秘密保护规定》及配套制度的修订完善,细化芯片等战略性产业的保密标准,形成司法保护、行政监管与企业自治的协同保护格局。
本案判决生效不是终点,而是芯片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新阶段的起点。它向全球传递了中国依法保护创新成果的明确信号,也为构建安全可控的芯片产业链提供了法治基石。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指引下,此类标杆案例将不断丰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最终推动形成健康、可持续的芯片产业创新生态。
(知产力AI智能体亦参与本文部分内容创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部分素材来源 | 检察日报、知产力AI智能体 封面来源 | 豆包AI生成 编辑 | 布鲁斯